有那么一个时刻,成年人的世界狭隘到只剩眼前的圆白菜梆子


远处,因为半斤豆腐和一斤蘑菇,我姐被我妈气哭了。豆腐霉了,蘑菇烂了,我姐扔掉了。我妈很生气,还哭闹着绝食。我姐很难过,我正细细地安抚她,想开点。

近处,我家厨房也“燃”起来了。我听到锅碗瓢盆的动静不太对,于是跑出来,但见先生和婆婆因为几片菜叶子争执起来了。

几片圆白菜帮子引发的家庭论辩

事情是这样的,老人家都节约,喜欢买包圆儿的菜,就是一堆或者一包多少钱的那种。就比如我婆婆五块钱买了一袋四个圆白菜,外面的叶子明显老了。按照先生的标准,老叶子肯定是要扔掉的,因为口感不好,纤维硬。可是婆婆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外面叶子好好的,没烂,而且接受光合作用的时间长,营养物质一定更丰富。

双方第一个理论回合下来,都认为对方是奇葩;再一个回合下来,讲话的分贝升高;再一个回合下来,就是语言冲突升级争吵伤和气咯。

偏偏是我老公没耐性,我婆婆倔,倔得基本上就是一句话就能把天聊死的那种,和我妈一样,我妈的话就是“吃这个能毒死你吗?我吃了这么多年也没死。”我妈一张口就往终极问题上贴,我婆婆比我妈强点,她的杀手锏是“我觉得很好吃耶”或者“我们家乡就是这么做的”,再或者拿出一堆养生知识来堵你嘴。现在微信上各种营养和养生知识贴满天飞,自从会玩了朋友圈,老年人抬杠的本事那是蹭蹭蹭地涨啊,随便翻出一篇小文,分分钟就能把子孙们噎成失语症胸痛症。假如再有点什么信仰之类的,那简直就是万能,“东方不败”!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柔软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我觉得,就居家过日子而言,该更有针对性些,可以改之为“家之本在于柔和”。不信你可以反观一下你自家和亲朋四邻,那些家庭和睦兴旺发达子女平顺的家庭一定多是柔和之人,而那些长年累月磕磕绊绊的不幸家庭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倔种”。就比如北京卫视刚演完的《正阳门下小女人》中的贺永强那个角色。

人为什么倔呢?无非是固执于一己之理,并且强烈地希望把自己这个理在其他家庭成员或者更大的范围推行之。推行不动就是埋怨、挫败感、暴躁。

我特别不赞同亲人之间强词夺理。原因有三:

第一,各人有各人的理。

你们所说的理,其实是自己的认知。都在这个地球上活了一些年了,各有各的时代,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比如白菜帮子不嫩是理,在外面照射的时间长养分足是理,扔东西浪费是理,吃了腐烂的食物对身体不好是理。各有各的理,以理对理那就是错位。

第二,你的理,根本站不住脚。

须知,任何事理,都不是绝对的。就比如,吃红辣椒对心脏好貌似正确的理,可是当你上火满嘴起火泡时就成了错的理,那时候就不宜吃红辣椒。事易时移,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认死理都是刻舟求剑的愚昧之举。所以,放在辩证法的角度,每个人的理都不是恒久站得住脚的。

第三,你的理,根本就不是公理。

问题还在于,你死盯着的那个“理”,具有天然的局限性,是站在你那个高度和角度所形成的。

曾经,我也是个固执于“己理”的那个人,我是在观和茶室听了古主的教诲才心境改观的。那天,因为和先生的意见相左而怏怏不乐,我离家出走到茶室,嘴里嘟囔着“真是个奇葩,脑袋进水了。”古主以正泡茶的紫砂壶为例,对我说:“在我这个角度,看到的是壶的一个侧面,而你的角度,看到的是壶嘴和壶盖,根本看不到壶把。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风景不同。要想客观公正,须站得更高更远才能不失偏颇哦。”这一席话,醍醐灌顶,对,方位不同,景象不同,观点不同。

还有一次,我坐在里屋说:“今天的花谁插的?”形态不好看呢。古主说:“从进门迎宾的角度,是这把花材所能做到最好看的哟。”

你看,我们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在自己那个方位形成的,并不是客观公正之理。从那以后,每当我想指点别人的观点之前,我都要扪心自问,自己的观点是否已经超越了“我所”(佛学术语,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当我懂得反思和自审后,亲密关系上的烦恼少了许多。

家人之间“不讲理”,那要讲什么呢?讲柔和啊。

即使是把自己的观点讲给亲人听,也要温柔地讲述,而不是咄咄逼人,气势汹汹,不依不饶,以暴对暴。

优美的嘴唇,有爱的嘴巴,要讲亲切的话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语言就是力量。是的,一句话从我们嘴里出来,都自带力量,要么是和善的力量,要么是破坏性的力量。很多家庭悲剧甚至血案,就毁在不会说话上。亲人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居家过日子,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除了锅碗瓢盆,就是鸡毛蒜皮。可是这些琐事处理不好,话说不好,形成积怨,积怨久了,就是坟墓,幸福的坟墓。

如何好好说话?

还以我家的圆白菜帮子事件为例,先生可以这样说:“妈,我肠胃不好,我就不陪您吃这个了。”婆婆可以这样说:“既然孩子不爱吃,那妈下次不炒这个了。”你的一言一语,都要考虑到对方的耐受度。除非你说话只是图自己嘴巴痛快。

同一屋檐下,也要掌握好界限和分寸感

假如你就是坚持自己的死硬派,就是懒得为好好说话费脑筋,那为了维护家庭和谐,请您退而求其次把握两点:界限和分寸。

同是一家亲,也要掌握界限和分寸吗?

要的,亲人朝夕相处,若是没有界限,不懂分寸,就会一地鸡毛。

家人之间何谓界限?说白了,就是懂得哪些是可以由着亲人自由发挥的,哪些是需要你及时提醒的,哪些是你要警惕加以干预的。这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样。就比如,若是家里老人买什么菜穿什么衣,我完全不管,权当她买的是玩具;若是买了伤害身体的东西,我会摆事实讲道理;若是传销的找上门来,那就要加以干预了。

若是吃奶的劲都使上依然沟通无效,那就一句话结束:您长这么帅/懂这么多,说什么都对。

咱宁肯不说话,也不拉仇恨。呵呵。谁让咱的智慧无法支撑咱的善意呢?!

其实,真心不想拿这些家庭中的鸡零狗碎来码字,但又真的特别痛心地看到,无数的家庭,长年累月地,就因为这些不足挂齿的鸡毛蒜皮而阴云遮日,所以,不惜晒一下“家丑”,算是给大家提个醒儿,祝大家:家和万事兴!

 

跟我们留言聊聊你和老人有关的经历和故事,有啥好的相处方式欢迎建言。

本文作者:紫檀

山东人;生活达人

法律科班出身,却“逍遥法外”

用行走、思维和文字同生活谈恋爱。

曾出版的畅销作品主要有:《慢生活》、《俭生活》、《中国紫砂文化》、《转角遇到不一样的自己》、《不懂汇报工作怎么拼职场》等。《婚姻与家庭》、《世界》、《特别关注》、乐途旅游网等多家媒体签约作者。

欢迎约稿、约茶、玩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莫过于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菲律宾长滩岛今日重新开放  同时也新增了一个到达方式

每个成年人身边都要有一家茶室,人可温,茶可亲

在里加新艺术建筑区,领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灯火可亲

闲逛里加古城,在中世纪的石板路上感受经典

站在真草原上,你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乌兰察布之自然风光篇

礼遇乌兰察布,美景与秀皆不可辜负

轻似流云,急似骏马 ——乌兰察布,我为马头琴而来

我想有个家,门前有土,树上有瓜

假如真有时光机,你会去向哪里

活着,不止于米,相期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