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活好,才能爱
又是一年早春时。惊蛰刚过,草色和柳色都还是遥看近却无的态势。 人间,除了继续防控疫情,又在浩浩荡荡地发生着什么? 是茶室里,一个见过世面的小美女所言“全世界都在变得佛系”。 是电影院里,贾玲穿越时空,和母亲做闺蜜,给她介绍男朋友,和她一起编织爱情的童话与美梦。 是电视上,《正青春》热播,已婚女高管方静对她的追求者说:“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哪怕事业再成功,就是不完整的。”她那个出轨的老公明明渣得她旷日持久,尊严全无。 是生活中,一个年轻妈妈说:我不想做我妈妈那样的母亲,我的妈妈只会做家务。 这样的生活片段,触动我在很多天不写文章后,开始有心表达。我最想说的是:我们身边的、耳闻目睹的、擦肩而过的女人,她们真实的人生和婚姻,真的像看上去那么好吗? 朋友圈小,不敢妄言阅人无数,那就谈谈我熟识的女人吧。 我的母亲 母亲随父亲住进公寓养老一年了。 除了脑血栓带来的手脚不灵便,母亲身体很好,肾气足,脾胃好,气血充盈。所以,她有旺盛的精力在公寓里生命沉思,回首她的人生轨迹和婚姻心理历程。也因此,她有大把的时间来唠叨、抱怨,话题无非有三—— 从前咱家生活那么困难,你爸总照顾你奶奶家。 你奶奶和你姑姑都瞧不起我。 你们都和你奶奶家的人亲,不和姥姥家的人亲。 这些心理不平衡成了母亲生活的主旋律,她像个“复读机”一样见人就唠叨,而且每逢佳节倍增、加剧,让我们非常苦恼。 突然有一天,我在短视频上看到一段话,很受启发,那段话大意是: 有些事情一直被强调,因为从来没有解决; 有些情绪一直存在,因为从来没被关注疏导; 有些委屈一直在诉说,因为从来没得到心理补偿。 遂想,我的母亲不停地强调和抱怨背后,是否也有我们不曾意识从未关注的事件和情感呢?言为心声,她不停地抱怨,一定是内心的不平,这些不平,应该是她和我父亲的婚姻家庭生活砸出的“坑”。 我开始尝试着探索母亲过去的生活。 当然,我不是我的母亲,不知道她在财米油盐的日子里经历了什么,那些生活片段在她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我也不是我的父亲,不知道他如何处理他的婚姻和原生家庭的矛盾。 我所知道的是,母亲一直体格好,勤劳,会干农活,是个好裁缝,还是养鸡专业户,还会为了家庭创收当小贩。铁定的事实是:为了生活、家庭和我们,她一定吃了很多的苦,出了很多力。父亲有工作,她没有,自卑感,应该也是有的,一个要强又自卑的女人,为了自证价值,一定没少吃力。而且,越自卑的人越敏感,所以,她积攒了那么多的陈年旧账,现在的念念碎与强调,应该也是在寻求某种情感补偿。 当我尝试着探索母亲从前的生活,我开始有了变化,有了调整。 母亲再抱怨时,我会告诉她:为了我们,您辛苦了,那些年真不易。 再埋怨我们和奶奶家的人亲时,我会告诉她:都亲,但妈最亲。 我说这些的时候,母亲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这辈子她终于赢了一次,而且还是赢得了全世界,她开始安静。 再给她一个拥抱,我能感受她的身骨变得绵软,如早春雪融后的大地。 当我努力地探索母亲的人生,我发现:那个讨厌的令我们抓狂的母亲,为生活和我们吞咽了太多委屈和苦,却一直未被公开获知、肯定、理解与呵护。 我的大姐 大姐婚嫁时,我还是小学生。 因为小时候母亲忙于劳作,一直是大姐把我看大,所以,她的出嫁,相当于给我第二次“断奶”,我拼命排斥,有各种疯狂的举动。 大姐定亲后,只要她未来婆家的人到我家,我都没个好脸,多次故意把门锁上,让他们吃闭门羹。 婚礼那天,我六神无主。突然从主喜事的总管嘴里听到一句:千万要把红袜子准备好,一定要发嫁前穿,穿好袜子才能发嫁。 我仿佛得到了老天爷的指点,赶紧偷偷跑到里屋把大姐出嫁要穿的袜子偷走,藏起来。我脑子里有个定论:找不到袜子=大姐不出嫁。 毕竟是孩子,胆小怕事,等一家人都着急找袜子时,我觉得事闹大了,赶紧把袜子拿出来。 迎亲的车队走后,我还是接受不了大姐离家的现实,于是火速纠集一帮好伙伴,帮我拦车,拦不住就在后面用石头砸,想把车轮子破坏,那样大姐也不能出嫁了。 当然,我这些螳螂挡车的行为都无效。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大姐成了外婆、奶奶。有一天,我问她,你的家庭生活中最不爱听的是什么话?大姐说:最不爱听他们说我在家闲着没事,听得心里凉凉的。 说者无心,多么寻常的一句话啊,可是,对于听者,伤害性和侮辱性都极强。 回想大姐多年来的承担与负重,我特别想说:那些不上班在家干活的妇女,真的不是“闲着没事”,单单是全年无休做一辈子饭和家务,都极其不易。而且,那些“闲着没事”的女人,也不是没有工作,更不是不会工作,只是为人妻为人母,被要求或者不得已,才放弃了工作。 比如我大姐,除了做家务,她其实会干的很多: 可以把秧苗插得疏密有致,不误农时,像艺术品一样。 她很时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会给我做豹纹连帽毛呢风衣。 她也曾是处在全世界青春之巅的妙龄女郎,穿着乔其纱烫着大波浪,被穿着喇叭裤会跳霹雳舞的男青年追着吹口哨。 还是纺织厂细纱车间的岗位能手。 即便现在,凭着多年积攒的手工布艺,也一身网红潜质。 当我尝试着探索母亲的人生和回顾大姐的前半生,我的内心也陡然出现一个“坑”,想为她们发声。并升腾起深深的忏悔。 我在忏悔,多少年来,社会把女人,我们把母亲过于固化和功能化了。固化就是把她们固定为一个母亲,没有青春,从不鲜活灵动。功能化就是她们的角色任务就是不停地输出爱,饭菜、家务,不要有故障,无需呵护与保养。 凭什么呢?难道仅仅因为她们是“母亲”?、 我女同学 距离她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好些年了。 当我听说她跳楼的时候,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 她那么开朗,活泼,幸福。 看上去,她的婚姻一直是“蜜月期”。每次回老家,我都要跟她睡一两晚。每个清晨,她家先生都会把爱心早餐给我们送到床前。我一边吃一边羡慕不已,心想好男人都被别人找去了,我家那位懒得油瓶倒了都不会扶。 就是这样看起来开朗幸福的她,却因为抑郁症,纵身一跃。 就是这样看起来一直度蜜月的夫妻,早就暗地里婚姻关系解体。 她一直瞒着,怕父母担心,怕对孩子不利,怕被人笑话,也许还有个性里的要强,不肯认输。瞒着瞒着,她就活成了一个“演员”,假装不离婚的“演员”,直至抑郁到再也无力演下去。 这一切,我们也只是从她的遗书中获知。 一个风华正茂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人,得绝望到什么程度,可以把自己摔得粉碎? 假如她可以知道,婚姻和人的身体生命一样,会有闪失、变故、无常,会有生老病死,这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通过惋惜故去的同学,我感慨:那些看起来活得很好的女人,或许私底下有不敢面对的恐惧,无法接受的变故,不为人知的苦楚。暗夜里,她们悄悄地,舔了多少伤? 结语:我和那本叫《一别两宽》的书 当真不敢评判别人的婚姻生活,因为“常人的批评和断定,好像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着月明。”(冰心) 当真不敢说我那本叫《一别两宽》的书有多完美,它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能触发我保持间歇性吆喝而且时至今日越吆喝越有底气和自信的,是因为总是听说情感变化导致的种种悲剧和不测,关于两性之间的苦情戏时时、处处、家家都在上演。而这些纠结,厮缠,互伤,恨意绵延不绝,从深处刨是人们内心的悲悯未被唤醒,从表层归纳是两性关系缺乏最基本的善意,而更多更直接的原因是认知障碍,比如—— 说好的一辈子怎么说变就变了? 你为什么背叛我?我咽不下这口气。 我这辈子都被他/她耽误了。 便宜都被他/她占了,凭什么? 我要治他/她。 …… 而这本书,可以解决很多诸如此类的认知障碍。比如—— 你觉得你吃亏,其实他/她也没占到便宜。“不幸的婚姻关系里伤害是相互的”。一辈子不长,谁闲着没事和你结婚离婚玩? 不是他/她主动想背叛你,而是世事无常,人性复杂,时代变量增多,“婚姻维稳原本就不易”。 不要整天活得患得患失,要“勇敢地接受婚姻的生老病死”,因为这些不会因为你害怕就不会到来。 别惋惜过往,“那几年的时光,和谁都没有错付”,都可以用来成长。 …… 所以,在社会和家庭中,女人不可以被功能化,但《一别两宽》可以,它的功能在于,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认知,学会接纳,你的接纳到哪里,自在就到哪里。 春天来了,新一轮四季轮回又开始了,有些问题确实需要好好解决了,有些关系确实需要修复或者剪断了。 问题解决了,关系捋顺了,人心才会宽,才会释然,才会欢喜。人心欢喜,身体才能健硕,容貌才能饱满润泽。这才是女性人生该有的样子。 活好,才能爱。 本文作者:紫檀 山东人;生活达人 法律科班出身,却“逍遥法外” 用行走、思维和文字同生活谈恋爱。 曾出版的畅销作品主要有:《慢生活》、《中国紫砂文化》、《转角遇到不一样的自己》等。 欢迎约稿、约茶、玩耍。往期精彩:深冬,言爱,如何处理好伴侣关系 一本书和一段光阴的幸福随想“晴川历历汉阳树”,好好老去芳菲歇去何须恨——再见,庚子之春 山居足清明,我有一山花 http://xzh.i3geek.com